永乐十二年,由汉王朱高煦策划并实施的“东宫迎驾事件”被搬上历史舞台。这一事件,可以说给了当时太子一党沉重的打击。
(相关资料图)
所谓东宫迎驾事件,就是朱棣北征瓦剌回来,原本以为太子朱高炽会率领百官前来迎接,结果只看到在场的礼仪,太子和百官不知所踪。而后朱棣大怒,一向与太子不和的汉王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谏,让朱棣认为太子朱高炽藐视皇权,更蔑视军权。朱棣一怒之下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
明史中只记载: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昭狱。
很难想象,这短短的一句话,多少东宫官属家破人亡。
按理说,在朱棣从瓦剌境内班师回朝之时,就应该有一批又一批的使者进京告知太子,让太子预估好大军返回的时间,准备圣驾回朝之礼。就算没有这些使者,一国之太子于军中必有亲信。根据自己人传回来的消息,皇帝回京时间必然被算的十分准确。
而太子朱高炽又一向不得圣心,时常被朱棣不喜,虽为太子,却步步谨慎,这样的人,只可能会提前准备周全、带着百官早早恭候在迎驾之地,又怎么犯下这等为人诟病的罪责?
我们不妨猜测,在接到消息后,朱高炽自然通知百官,抓紧准备仪式。一路上各种回京汇报行程的使者都告诉朱高炽,太子您迎驾的时间是完全正确的。
而后在入京前,“东宫迎驾事件”幕后策划者朱高煦买通回京的使者,虚报了回京的时间,告知太子皇帝回朝,但途中因事延误,因此无法准时归来;又或者在最后一次派使臣回京汇报消息时,在汉王有意无意的引导下,整个部队加快了步伐,这才导致太子及百官的迟到。
但无论哪种原因,汉王总会留下诸多把柄,到时只需皇帝下旨彻查,总有太子党的人会发掘这一“阴谋”。何况朱棣这种从小在人精堆中长大的君王,若是汉王做了手脚,朱棣怎会一点没有发觉。
可史料中就是记载,朱棣发现无人迎接,又在汉王朱高煦的恶意进言后大发雷霆,给了太子党沉重一击。
有人说,朱棣偏爱次子汉王,有意传位汉王,因此才会听信汉王,瓦解太子权势。可说是这场巨变对太子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身为太子最亲近官属之一的杨溥却依旧能在昭狱受皇帝特殊关照,最后活到太子登基,成为仁宗重臣。虽说更多是因为朱棣惜才,可是不是也说明了朱棣主观上并不想对太子党赶尽杀绝?
对于朱棣来说,因为自己便是踩在建文帝的尸骨上“篡位”而上的,因此对于“篡位”、“藐视君威”这些词语十分敏感。朱高炽是否敢篡位、是否敢挑衅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朱棣心中应该还是清楚的,但此时太子一党已然在文臣中扎根,若是有朝一日这些人联合,对于大明来说不知是好是坏,对于自己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没有哪个皇帝希望太子的威望在自己之上。
为什么很多皇帝对于皇子争权不制止甚至还会添一把火?
我曾经见过一个说法:皇帝就是皇帝,从来不会让哪个皇子独大,等到皇帝老去的时候,也会忌讳死亡,太子的存在让它后继有人的同时,也提醒着他,后继有人也是在他去之后。而皇子间的内斗一定程度上却能让自己的位子坐的更稳,毕竟再怎么使劲,最后的决定权也在他手中。
这么说起来,舍得放权给长子朱标的朱元璋,段位可比朱棣高多了。
那朱棣不能容忍太子在朝臣中的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就能容忍有人借题发挥、伺机夺取太子之位吗?
在“东宫迎驾事件”后不到一年,朱棣便一反常态,将原本迟迟不肯就藩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赶至封地,两人还想故技重施、不愿就藩,但这次朱棣并没有松口,两人只好回到了封地。
我们回想朱棣对太子朱高炽的态度,虽然皇家无情、皇帝猜忌,可对于朱高炽,朱棣从来都是以严厉著称的。若是真不喜太子,大可忽视,又怎会允许太子在自己北上时监国?这分明是对太子寄予厚望,因而严苛了些。
何况史书总说朱棣喜爱汉王是因为汉王性情与朱棣十分相似,可当年朱元璋也放着与其相似的朱棣不选,硬是让仁厚的朱标当了太子。性情相似,可以让汉王辅佐新君、可以对其宠爱,但这些,对于能动摇国之根本的储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父亲,朱棣是偏向朱高煦的,但作为天下之主呢?显然,朱棣明白,自己不太偏爱的朱高炽才是未来皇帝的不二人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点击文字上方的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收到之后的推送啦。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
文字来源:浅浅叙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