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运营30周年。从酝酿到筹建、从试验到起步、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历经三十年发展,上海已拥有20条线路,线网运营总里程达831公里,领跑全球。
(资料图)
5月26日起
话匣子连续推出17篇
《上海地铁口述历史》系列微信
通过17位带领上海轨道交通
走过重大历史转折
和发展阶段的“一把手”
权威专家前辈
及各专业领域代表性人物
共同回顾上海地铁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
三十年荣光岁月!
周淮,2000年4月至2006年12月,任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开拓创新,探索出轨道交通运营发展的新模式;对标国际先进,带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加入了国际地铁协会CoMET组织;负责上海地铁1、2、3、4号线总长104公里的运营管理,并承担了1号线北北延伸、2号线东、西延伸、3号线北延伸、4号线“O”字形段、7、8、9、10号线等线路的运营接管工作。
“四分开”之后的重重挑战
2000年4月28日,上海轨道交通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体制改革,将原市地铁总公司的建设职能剥离后,整体变更为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调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作为当时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淮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适应新的体制机制,重新定位、主动出击,“面对这样颠覆性的改变,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我们就明确说,首先要改变运营观念。于是提出了‘客运市场化、保障专业化、后勤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这三个发展方向,现在看来并不难实现,但在当时却是一次重大突破。
地铁2号线是目前是整个地铁网中客流最高的,而当年2号线通车之后,客流量非常低,每天只有几千人次。周淮还记得,媒体拍的一张照片:“因为车厢是通的,这张照片从前面的车厢一直拍到底,车厢里没几个人。客运市场化,就要提高客流量,我们地铁运营人想了很多办法。”
周淮举例说,首先就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优化公交线网,疏导更多的客流到地铁站周边。同时,在地铁车站半径500米内增设导向牌,现在到处都能看到的这些导向牌,都是从当年开始设置的,“还有在地铁车站周围腾出一些地方,便于公交、出租、非机动车停泊,这样可以留住客流。”
“当时最大胆的决定还是通过调价来吸引客流。因为那时候上海地铁的起步价是两块钱。我们就把2号线的过江段降到一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周淮表示,通过这些多措并举,地铁的客流逐步上升。
仅一年时间,地铁2号线的日均客流量就从几千人次上升到十几万人次。在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地铁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到2006年底,周淮负责地铁1、2、3、4号线总长104公里的运营管理,并承担了1号线北北延伸、2号线东、西延伸、3号线北延伸、4号线“O”字形段、7、8、9、10号线等线路的运营接管工作。
“地铁运营公司成立以后,正好碰到了接新线的高峰。如何在既有地铁线安全运营的基础上,做好新线的接管和安全运营,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重大挑战。”周淮表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接管了那么多条线,而且做到了接管以后的安全运营,克服了重重困难。
对标国际一流:加入CoMET组织
周淮回忆,在运营公司成立初期,补齐运营队伍的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短板也是当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因为当时我们上海地铁运营人员主要来自于铁路系统还有公交的电车系统,另外还有一些职校毕业的。而初期地铁的设施设备、车辆信号等基本都是进口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反差。因此,我们明确提出,要对标世界先进企业,争创国内一流运营品牌商。”
为了对标国际先进,2001年,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引入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国家级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即“三标合一”的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
2005年10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正式加入了国际地铁协会CoMET组织。
周淮说:“通过加入CoMET组织,对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全面提升我们的管理和规章制度。比如,行车间隔应该怎么算?发生误点怎么办?当时我们都没有明确的说法,引入整套标准之后,运营水平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同时,我们也提出,碰到一件事情,解决一件事情,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做到更高效的运营管理。”
在人才培养上,上海地铁也是“两条腿走路”,同时进行培养和引进。当时除了加强员工的培训以外,也和一些相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我们当时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轨道交通学院,目前这个学院和申通地铁还是合作关系,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周淮说。
现在,上海每个地铁站都有服务中心,为乘客提供咨询、票务等服务,但在以前是没有的。周淮说:“以前,站务员主要是在闸机口来管理,后来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建立了服务中心,站务员在服务台为乘客提供服务。后来也衍生出更丰富的服务内容,让乘客有更好的体验。上海地铁服务中心在全国也是率先建立,现在已变成了一种标准。”
网络化运营的关键:建立COCC
2000年上海地铁拥有1号线、2号线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同年年底明珠线1期通车试运营。到了2005年底4号线C形段通车,从而构建成上海轨道交通“十字加◯”的网络雏形。
周淮表示:“面对扑面而来网络化运营管理,我认为核心就是资源共享、全网联动,第一件事就是COCC(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
“当时,1号线、2号线、3号线都有单独的控制中心,但是这条线出问题的时候,那条线不清楚,我们当时就想,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实际上也是网络化运营的一个要求。”周淮说,于是,在运营公司20平方的值班室里,安装了简易的监控,可以同时看到三条线路的情况, 这也是第一代最早的控制指挥中心,同时也为上海地铁在全国率先建成COCC奠定了基础。
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于2007年8月建成投用,位于恒通路的地铁恒通大厦内,紧靠1号线汉中路站,管辖全网络的运营生产监控和应急指挥协调,是上海地铁形成网络化运营调度协调指挥体系的重要标志。
周淮介绍:“第二代的面积比第一代翻了10倍,指挥中心大约有300平方,在全国率先投运,现在全国各个地铁都在沿用。第三代的COCC就在桂林路,上海轨道交通线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集控制、指挥、协调三大职能为一体,各方面的功能比之前全面提升。 因此,COCC的建立,是上海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关键所在。”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网一票换乘
如今,上海地铁全网831公里都能实现一票换乘,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其实在上海地铁运营史上也称得上是里程碑事件。
“由于当时我们的标准缺乏,经验也不足,各线路的系统又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国家引进,带来了不能换乘的问题。比如,1号线换3号线,要出站再进站,乘客多次购票、检票,既增加了成本又不方便,同时制约了我们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周淮说,为此,运营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新的标准,对原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终于在2005年底,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网一票换乘。
“实现全网换乘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会自动按照最短路径计算票价。降低了乘客的成本,提高了运营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地铁网络化运营奠定了基础。”周淮说。
面向未来:继续保住安全生命线
“我记得和国外同行交流的时候,我说我们上海地铁在世博会期间要建成400公里,国外地铁的同行没有一家觉得这是可能的事情。但就是短短几年,我们到世博会的时候建成了420公里,而我们现在达到了831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接下来,我们要超越1000公里。这样的速度,让国内外同行都感到赞叹不已!”
面向未来,周淮也有自己的期盼:“上海地铁走过了三十年,将来也要进一步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其中最关键的是保住我们的生命线——地铁运营安全。上海地铁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明天(6月1日)
《上海地铁口述历史》的讲述人是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原院长沈秀芳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