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数据,今年北京高校硕博毕业生预计约为16.08万人,本科毕业生预计约为13.61万人;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相差近2.5万人。正值“金三银四”就业季,高校就业指导专家提示,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求职中各具优势,切忌盲目追求高学历。(4月5日《北京日报》)
新鲜出炉的“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显然打破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在传统观念里,硕博毕业生是知识精英,“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很容易给人一种“学历贬值”的认知;当硕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读书无用论”又被一些人老调重弹。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9.6%。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为硕博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源头活水”。虽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阶段受教育人数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0%左右,与高收入国家20%的比例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此外,我国硕博研究生主要聚集在北上广、长三角等大城市,导致大城市“内卷”严重,有些“小地方”明明需要硕博研究生却招不到人。
一项调查显示,64.1%的受访者表示本科毕业有必要继续升学,其中50.6%的受访者认为“学历还是敲门砖”,54.8%的受访者给自己设定的受教育目标是硕士毕业及以上。在理想的图景里,招聘应该是岗位与能力匹配;然而,不少用人单位通过“唯学历”“唯名校”建构了人为的藩篱,导致许多本科毕业生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参与到读研读博的教育竞争之中。
学历和能力并不能划等号,硕博毕业生不见得比本科毕业生更能胜任所有的岗位。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一些岗位不断提高用人门槛,导致学历高消费现象,学历高消费现象又反过来驱动和鞭策更多本科毕业生读研读博,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考研渐趋“高考化”——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车轮滚滚,但全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没有得到同步的重塑与更新,明显“慢了一拍”,导致许多人依然热衷“以学历论英雄”,偏好学历高消费。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硕博毕业生并不意味着都是职场精英,同样要经受市场大浪淘沙和风吹浪打。哪怕是名校硕博研究生,如果自身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同样会在职场中遭遇“滑铁卢”。
避免学历高消费的关键,在于认同和遵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价值内核,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形成。只有加快从身份社会到专业社会的转型,由学历带来的“身份意识”才会逐渐淡化,职业本身所需求的“能力意识”才会逐渐强化。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